继2020年7月1日饲料生产企业全面禁止抗生素以来,抗生素替代品成为了行业各界的关注焦点。哪些饲料添加剂可以作为更优的抗生素替代品?对应的添加剂量和添加成本能否为饲料企业所接受?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是否应区别使用替抗品......
2021年初,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教授汪以真为课题总负责人的一项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杂志》)期刊上。该研究调查了饲料添加剂作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ASs)对抑菌、生长性能、肠形态和免疫的影响。此外,通过将上述替抗品的使用效果与抗生素的使用效果进行比较,从而定义主要、次要、第三级抗生素替代品(ASs)。在调查各饲料添加剂的抑菌作用时,研究人员对32种细菌使用了57种干预措施(共268个分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代表,以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代表,进行抑菌效果等级的统计。根据抑菌等级得分,最终得出抑菌效应的顺序如下:抗菌肽(AMPs)≈抗生素>有机酸>植物提取物>寡糖,这与对应的添加剂分别对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作用一致。
该论文调查了11种饲料添加剂和其对应的效果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与基础日粮相比,日粮中添加了植物提取物、抗菌肽(AMPs)、益生菌、微量元素、有机酸、噬菌体、溶菌酶、酶制剂和寡糖的猪只均显着提高了生长性能。
1. 中草药和益生菌对 各个阶段 猪只的日增重均有显着作用2. 植物提取物和酶制剂提高了 断奶和生长猪 的日增重3. 噬菌体、溶菌酶和抗菌肽对 断奶仔猪 的日增重有显着作用4. 而只有微量元素和有机酸对 生长猪 的日增重没有显着影响1. 益生菌、微量元素、有机酸、噬菌体、溶菌酶、抗菌肽和寡糖可显著提高 断奶仔猪 的平均采食量1. 中草药可显著改善 断奶和生长猪 的料肉比
2. 益生菌对 断奶和育肥猪 的料肉比有显著作用
3. 微量元素、有机酸、噬菌体、溶菌酶、酶制剂、抗菌肽和寡糖对 断奶仔猪 的料肉比有相当大的作用
此外,论文还对各饲料添加剂与生长性能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展开进一步研究发现,抗菌肽、噬菌体、溶菌酶、微量元素、寡糖、有机酸、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益生菌和酶制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100%、0.150%、0.012%、0.010%、0.050%、0.750%、0.20%、0.040%、0.180%、和0.100%。1. 益生菌、有机酸、微量元素、溶菌酶、抗菌肽、植物提取物显著提高了 断奶仔猪 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2. 而 生长猪和育肥猪 的十二指肠和回肠的V/C值则在添加植物提取物时改善最为明显3. 与抗生素相比,微量元素更能提高断奶仔猪的 十二指肠和回肠V/C值 4. 单就 回肠V/C值 来看,植物提取物和抗菌肽的改善效果更佳5. 就 十二指肠V/C值 来看,益生菌、有机酸、溶菌酶、抗菌肽所起的作用与抗生素相比并无差异在提高仔猪免疫能力方面,可以观察到,与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提高相关的添加剂有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和微量元素;与淋巴细胞水平的提高相关的有中草药、植物提取物和酶制剂;与腹泻比例的降低相关的有益生菌、有机酸、酶制剂、植物提取物和微量元素。
与其他抗生素替代品相比,酶制剂显着提高了淋巴细胞水平。对P值的对比分析发现,植物提取物和酶制剂在减轻和缓解腹泻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替抗品;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和中草药在提高淋巴细胞水平方面优于其他替抗品;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和微量元素在提高免疫球蛋白(IgG)水平方面优于其他替抗品。
表4统计了各饲料添加剂的综合评估分数。结果表明,抗菌肽可作为断奶仔猪的主要替抗品,植物提取物可作为生长猪的主要替抗品。次要替抗品包括噬菌体、酶制剂、中草药、益生菌、寡糖、溶菌酶和微量元素。
在抑菌方面,研究观察发现抗菌肽具有与抗生素 接近 的抗菌效果在生长性能方面,抗菌肽、噬菌体、酶制剂和寡糖可以替代 断奶仔猪阶段 的抗生素;益生菌、中草药和植物提取物可以替代 生长猪阶段 的抗生素;中草药可以替代 育肥猪阶段 使用的抗生素。在肠道形态方面,抗菌肽、植物提取物和微量元素均 优于 抗生素在免疫力方面,酶制剂和植物提取物在提高免疫力方面 优于 抗生素论文最后,研究人员建议,在仔猪断奶期添加0.1%的抗菌肽(AMPs),在生长期添加0.04%的植物提取物,在育肥阶段添加0.2%的中草药(尤其是发酵中草药),可以使生猪生长的各阶段尽可能达到与抗生素接近的效果。Overall assessment of antibiotic substitutes forpigs: a set of meta-analyses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论文作者:Bocheng Xu,Jie Fu, Luoyi Zhu, Zhi Li, Mingliang Jin and Yizhen Wang通讯作者:Yizhen Wang(汪以真),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教授 https://jasbsci.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04-020-00534-2